本文采用不同炒制工藝處理普通油茶籽和海南油茶籽,測定其制備油的理化指標并進行感官評價,試圖回答不同物種的油茶籽在不同炒制方式下的品質(zhì)變化規(guī)律,從而解釋不同物種油茶籽的加工適應性。目前少有關于海南油茶籽油與當?shù)毓に嚨难芯?,本研究采用海南炒制工藝,并選取普通油茶籽進行相同工藝處理,具有一定的創(chuàng)新性。
02油茶籽油風味及感官評價
參考Jia等和Shen等的感官評價方法,將油茶籽油風味分為綠葉味、烘烤味、堅果味、果香味、脂肪味、甜味、焦糖味、木味、辛味。各風味描述的參考化合物見表2。感官測評人員為已通過嗅覺敏感性測試的 10名20~50周歲健康青壯年(無鼻炎無吸煙史)。測評前需要進行相關培訓,嗅聞表2中的對應參考風味物質(zhì)并能夠正確描述。評價前禁食刺激性食物2h。感官評價尺度見表3。



不同油茶籽和工藝處理下制備油的理化指標主成分分析見圖4,其中第1主成分貢獻率為0.427,第2主成分貢獻率為0.201,累計貢獻率為 0.628,模型可用。在圖4中可知,3種不同處理方式的油茶籽油分離較遠,體現(xiàn)出了不同工藝處理下所制備的油茶籽油理化指標差異較大;同時,同工藝條件下不同茶籽(普通油茶籽、海南油茶籽)制備的油也同樣存在理化差異,且這一差異在未經(jīng)過熱處理的樣品中更為明顯——未經(jīng)過熱處理的普通油茶籽制備油13 ~ 21號主要集中在第二象限,海南油茶籽制備油則集中在第三象限。而通過熱處理后,不同茶籽制備油在主成分分析圖中的距離相較于未經(jīng)熱處理樣品更短,可見熱處理可減少因茶籽不同所帶來的理化指標差異。

圖5是由10位經(jīng)過培訓后的測評人員,從綠葉味、烘烤味、堅果味、脂肪味、汗味、焦糖味、木味、辛味8個維度對油茶籽油進行感官分析的風味評價圖。整體來看160°C下的海南炒制工藝油在整體風味上傾向于烘烤味、堅果味。120°C傳統(tǒng)炒制的油茶籽油風味輪廓較為均衡。160°C海南炒制工藝下,海南油茶和普通油茶風味輪廓近似,但海南油茶在堅果味上的感官評分以3.4分高于普通油茶的2.8分。120°C傳統(tǒng)炒制工藝下,普通油茶的風味輪廓更加全面,在烘烤味、堅果味和焦糖味上分別以1.9、2.0和3.2的評分高于海南油茶的 0.4、1.3和 2.1分。

來源:感官科學與評定。封面圖及文章配圖來源:創(chuàng)客貼。
參考文獻:張晨曦,羅凡,杜孟浩,等.炒制工藝對海南油茶和普通油茶理化指標和感官品質(zhì)的影響[J/OL].經(jīng)濟林研究,1-10[2025-09-02].
提醒:文章僅供參考,如有不當,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。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(yè)建議的情況下,擅自根據(jù)文章內(nèi)容采取行動,因此導致的損失,此公眾號運營方不負責。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(fā)布,請聯(lián)系處理。